在自动化设备的安全防护体系中,安全光幕可谓是标配。它通过一道道红外光束,构建出无形的防护墙,一旦有人或物体闯入,即刻切断设备运行,防止事故发生。但有不少工程师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一个问题——光幕响应时间偏慢,设备反应滞后,甚至影响了产线效率。
那么,安全光幕的延迟响应时间到底从何而来?又该如何进行合理调节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“隐形”,却对安全和效率影响极大的技术细节。
第一,理解“延迟”的真正含义
所谓响应延迟,并不是光幕“坏了”或“变慢了”,而是在出厂设置或安装调试时,系统人为设置的“延时动作”——例如当人离开光幕后,多少毫秒或秒钟后才允许设备恢复运行。
这种延迟本是为了防止误触或来回移动导致设备频繁启停,但如果设置得太长,就会出现设备“停完不急着动”的现象,浪费时间。
第二,调节技巧一:检查控制器或PLC延时设定
大多数安全光幕并非单独使用,而是连接PLC或安全继电器一起工作。这时候,响应延迟通常是由PLC程序设定的。
建议检查程序中是否有如下设定项:
- 延迟输出启动时间(delay ON)
- 延迟输出关闭时间(delay OFF)
- 保持时间(Hold time)或缓冲区逻辑
如果发现设定时间大于200ms以上,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至50~100ms之间,一般就能明显提高设备响应速度。
第三,调节技巧二:使用高速反应型光幕
不同品牌、型号的光幕,本身硬件反应时间也不同。普通光幕响应时间在20~30ms之间,而高端型号可达到10ms甚至5ms以下。
如果你的应用场景为高速冲压、快速搬运、机器人联动等高节拍工位,建议选择标称响应时间在10ms以内的产品。硬件越快,系统整体响应能力也越强。
第四,调节技巧三:合理优化安装位置与光束数量
光幕的光束越多,处理数据就越多,响应时间也可能略有拉长。对于一些不需要高精度识别的场景,比如检测整只手臂或人体穿越,其实没必要选择过密光束。
此外,光轴安装过远或对准偏差大,也可能导致光幕识别不稳定,从而系统自动加长响应延时作为保护。这种情况只需重新调整角度和距离即可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