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安全光幕检测速度与间距有关系么

在自动化设备和工业安全防护中,安全光幕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防护装置。很多用户在选购或使用安全光幕时,会遇到一个技术性的问题:光幕的“检测速度”和“光束间距”是否有关联?

答案是:有关系,而且关系不小。

我们先来了解两个概念。所谓检测速度,指的是光幕对入侵物体做出反应的时间,也就是从物体遮挡光束到系统识别并发出控制信号的间隔。而光束间距,也叫“分辨率”或“检测精度”,是指相邻两束红外线之间的距离。

间距越小,光幕就越“密集”,检测的精度就越高,比如可以检测到手指、螺丝刀这样的小型物体;间距越大,覆盖范围也许更广,但只能检测如手掌、身体等较大的入侵目标。常见的间距有10mm、20mm、30mm、40mm等,不同应用场景所需的分辨率也各不相同。

那么问题来了:光束间距和检测速度之间为什么有关联?

这是因为光幕的检测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扫描周期的影响。当光束密度增大时,也就是间距变小时,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需要扫描的光束数量自然增多。光幕要逐束检测、发射、接收并进行数据判断,这个过程一旦光束数量多了,扫描周期就相应变长,检测响应时间就会略有延迟。

比如,一台光幕原本每秒能完成60次扫描,面对20对光束的结构时可能毫无压力,但如果光束数量提高到80对,系统处理的数据量翻了几倍,若光幕本身的芯片处理能力有限,就会影响到检测响应的即时性。

这就意味着,在要求高速响应的设备上(例如高速冲床、包装线末端切割机),选用高密度光幕时必须同步考虑光幕的检测速度是否足够快,否则就会出现延迟报警甚至无法及时反应的隐患。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使用高密度光幕。现在一些高端品牌的光幕在硬件和算法上已经做出优化,能够在保持高分辨率的同时,提供毫秒级的高速响应。但前提是,用户在选型时要根据实际工况需求权衡:是更看重检测精度,还是更重视响应速度,还是两者兼顾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在线客服
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