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光栅(安全光幕)是一种通过红外光束形成保护屏障的安全设备,当光束被遮挡时,系统会立即触发停机或报警信号,从而保护人员或设备免受伤害。其工作原理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核心步骤:
一、光束发射与接收
发射端
内置多组红外发射器(如LED),按特定频率和顺序发射调制红外光束(避免自然光干扰)。
光束以平行或交叉形式排列,形成密集的“光幕”屏障。
接收端
包含对应数量的红外接收器,实时检测发射端的光束信号。
每束光对应一个接收单元,确保精准检测遮挡位置。
二、信号处理与逻辑判断
同步信号
发射端和接收端通过同步线或无线信号保持时序同步,确保光束一一对应。
遮挡检测
当物体(如手、工具)遮挡任何一束光时,接收端对应的接收单元会检测到信号中断。
系统通过逻辑电路或微处理器判断遮挡是否达到预设阈值(如遮挡1束或多束光)。
三、安全响应机制
触发保护动作
若检测到有效遮挡,接收端立即通过安全继电器或固态输出(OSSD)向设备发送停机信号(如切断电源或触发急停)。
响应时间通常在毫秒级(如10-20ms),确保危险动作及时终止。
状态指示
指示灯显示运行状态:
绿灯:正常无遮挡。
红灯:遮挡触发保护或设备故障。
四、抗干扰设计
调制光技术
发射端对红外光进行高频调制(如脉冲编码),接收端仅响应特定频率信号,避免环境光(如日光、灯光)干扰。
冗余设计
采用双通道电路或冗余处理器,确保单一故障不会导致保护功能失效(符合SIL2/SIL3安全等级)。
五、工作模式与类型
类型 原理 应用场景
对射式光栅 发射端与接收端分离,形成直线光幕 大型设备出入口、冲压机械
反射式光栅 发射端和接收端集成,通过反射板反射光束 空间受限区域(如机器人围栏)
区域式光栅 多组光栅组合,覆盖立体防护区域 复杂危险区域(如自动化产线)
六、关键参数
分辨率:光束间距(如10mm/20mm),决定可检测的最小物体尺寸。
检测距离:发射端与接收端最大有效距离(如0-10m)。
响应时间:从遮挡到输出信号的延迟(需小于设备危险动作时间)。
七、典型应用场景
冲压机床:防止操作人员手部进入模具区域。
自动化产线:在机器人工作区域形成动态保护屏障。
传送带入口:检测异物进入危险区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