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测量光幕的计数原理
测量光幕通过红外光源与接收器的配合实现计数功能,其核心原理可概括为以下步骤:
光幕形成:发射器发出多束平行排列的红外光束,构成纵向或横向的光幕区域。
遮挡检测:当物体穿过光幕时,会遮挡部分光束,导致接收器对应位置的光强度发生变化。
信号处理:接收器将光强变化转化为电信号,控制器通过同步扫描技术识别被遮挡的光束通道,并记录遮挡次数。
计数逻辑:根据光束遮挡的顺序和频率,结合预设的算法(如连续遮挡判定、物体分离判断等),计算出通过物体的数量。
对于高精度场景,部分系统采用交叉扫描模式,通过交替发射与接收通道提升分辨率,最小检测高度可达直线扫描模式的2/3。
二、测量光幕在计数中的应用场景
工业流水线
用于统计零部件、包装箱等物体的通过数量,例如汽车制造中零部件的分拣计数。
结合尺寸测量功能,同步记录合格品与次品数量。
物流分拣
动态统计快递包裹的通过数量,并根据体积或尺寸分类。
在传输带上实现高速计数,支持自动化库存管理。
交通管理
统计车辆通过数量,应用于收费站、停车场等场景。
配合车型识别系统,实现分类计数与交通流量监控。
特殊场景
木材加工中统计切割后的木料数量,并检测变形情况。
透明物体需通过特殊处理(如标记或涂层)后实现计数。
三、技术优势与局限性
优势:
非接触式测量,适用于高速、动态环境。
精度可达1-2.5mm,支持定制化需求。
局限性:
透明物体或反光表面可能影响检测精度。
复杂算法需依赖控制器性能,成本较高。
通过上述原理与应用,测量光幕在计数领域实现了高效、精准的自动化解决方案,尤其在工业与物流场景中具有显著价值。